夕阳系列
亲情丨悦仲林:我们还能告老还乡,回到父母身边吗?
作者简介
本文作者
悦仲林,1982年7月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化工机械专业(现四川大学)。在新疆有逾36年石油石化行业职业经历。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。现任中石油新疆销售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。
原题
回不去了
作者: 悦仲林
一个周六的上午,在小绿谷徒步。同行小赵说,仔细观察了一下,陪着老人在公园玩的,大多是女儿。我说你有独生子,没女儿,是不是心里觉得失落。他说现实中女儿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多,像他父母就是他妹妹陪着,我赞同说,我母亲也是我妹妹陪着。
他接着说,过去父母在哪儿家就在哪儿,我们这一代人,只有独生子女,现在是子女在哪儿我们就奔向哪儿。特别是独生女的父母,更容易与女儿在一起住,照顾女儿的生活。是啊,像我们单位的严师傅、傅经理、赵经理,像我哥现住在成都,他们都是到女儿所在的城市一起住。
子女在哪儿我们就奔向哪儿,那么我们还能回到父母身边,告老还乡,寻根问祖吗?我看是回不去了。
我祖上在四川沐川,是夷族。我见过的最高长辈是我爷爷和幺爷爷。他们本来是三兄弟,在土司留下的破旧院子里开染坊维持生计。不幸的是大爷爷在解放初遇害。同时,破旧的院子,即我们的祖屋也不复存在了。
我们叫大伯的大爷爷的大儿子解放前跨过剑门到北京读书,后加入了共产党,新中国成立后在劳动部做官。我父亲解放后不久在成都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汉源县工作。据说他俩是我们家族中运气好也混得好的,因为读书出去了,因为出去了没有受到更多的小工商业者家庭的政治牵连。
尽管家乡的亲戚以他们为荣,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很少能照顾到亲戚,特别是照顾到自已的父母。大爷爷不幸遇难,大伯没能回家送葬;我奶奶过“粮食关”时去世,他的儿子我的父亲不在她身边。大伯和父亲都去世了,一个葬在北京,一个葬在雅安,我想他们都带着回不去的遗憾安息在了异乡。
我母亲是泸定县人,解放初骑马和步行翻越二郎山来到雅安西南干校培训,后分配到汉源县工作,退休后定居雅安。母亲哪儿都不去,住在雅安,一心一意陪着去世快10年的父亲,对她的故乡泸定,我想她肯定是回不去了。
我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乌鲁木齐工作,算上大学4年,一晃已离开家乡40年了。一个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新疆打拼,也曾想过也曾找过上级领导,想调回四川工作,但到目前没有明确满意的结果。
曾有一次听新疆商业厅杨副厅长背诵诗《胡杨》,我对胡杨在沙漠中的生长、坚守、奉献突然感同身受,不禁热泪盈眶。那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我对新疆的眷恋,36年工作和生活的印记已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。
确实,我的大半生在新疆度过,工作和大部分朋友的牵挂在新疆,我女儿将会在北京、成都或某个别的城市工作。我会很好孝敬母亲,但我不留在新疆也会在女儿生活的城市,我还能告老还乡吗?
微信使我和故乡的中学同学加强了交流,了解了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,也常常回忆起年少时的欢乐时光。现在交通便利,生活方便,回不了四川工作,但逢年过节或者出差顺道到雅安陪母亲住几天是经常的。我还在成都买了房,打算退休后能到那儿生活。这一切使我与故乡更近了,但即便我更进一步真地回汉源过退休生活,能说明我真的能回去了吗?
我很敬佩福建客家人,他们无论多忙,无论生活在哪里,不论老少,每逢春节总要跋山涉水,从四面八方回故乡“省亲”,在老家的房子里过年;无论背井离乡多么辛苦去赚钱,总是不忘回家建祖屋修祖坟;无论计划生育政策管得多严,总要想方设法生子传宗接代。他们在外打拼的目的是要荣归故里,衣锦还乡,光宗耀祖。他们心里始终有祖上的老宅,有根的牵挂。
有一年春节我像游客一样,在故乡汉源的九襄老街上观光,看见我上过的幼儿园大门锈迹斑斑布满蜘蛛网,从几岁住到18岁上大学的九襄税务所的临街门面和后面的四合院已成荒地,我感到惆怅。
既使我退休回汉源买房养老,所买的房并不是我的祖屋;既使我荣归故里,但祖坟不在,我寻不到根,这更使我惆怅。
子女在哪儿我们就奔向哪儿,这是与福建客家人保持的中国传统相悖的,但这是现实存在,我也不例外。
看来,我也是回不去了。
文章和肖像照片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
其它新疆风光图片选自微群
喜欢小号
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
记录直白的历史
讲述真实的故事
长摁二维码
加盟新三届2
我们不想与你失联
备份新三界
余轩编辑、工圣审读